如何才能从零开始新建一座智慧城市?或者更准确地说,如何才能从零开始,新建一座居民所热爱的智慧城市?数十年以来,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们并肩合作创造了松岛,一个集中体现了韩国科学技术和基础建设的高速发展的全新商业中心区。然而,曾经是人们未来生活方式的优秀范例的松岛,其现状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科技和社区的结合可能会走上怎样的弯路。
为了向人口过剩的首尔以外进行郊区扩张,松岛在黄海边填海造陆形成的约1500英亩的土地上完全新建而成。理论上,松岛是银川的蔓延,而银川是一个大型的国际交通枢纽,为往来首尔的国内外旅客提供便利服务。松岛的构想始于21世纪初,定位于完全自给自足的高科技城市,希望在未来达成零车辆、零污染、零拥挤。本质上,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化城市将弥补首尔一切的不足,成为新的全球经济中心,吸引人才与企业,在亚洲市场形成充分的竞争力。
为了达成这些宏伟的目标,城市建设运用了一些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连接各区域的道路都加装感应器,监控能源消耗和交通状况,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方式,为城市所拥有的全球最高密度的LEED认证项目提供服务。松岛还拥有一个巨型海滨公园,配套有自给自足的灌溉系统,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空间。就居民个体而言,垃圾管道将生活垃圾运送至中央处理厂,自动分拣进行回收或焚化。即便是居民住宅也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控制,从制热制冷到照明亮度尽在掌握。
毫无疑问,松岛是一个革命性的、全球领先的科技城市。但不幸的是,在规划者对未来都市的图景之中遗漏了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科技有多发达,运用的AI和传感器有多先进,城市必须以人为本。许多评论家和城市居民表示,居住在松岛是一种“冷清”和“荒芜”的体验,有人甚至将其与因为核事故而成为鬼城的切尔诺贝利相类比。城市的第一阶段开发计划即将迎来尾声,然而其人口才刚刚超过8万,松岛是否会成为一个宜居城市还是未可知。
或许松岛的设计规划者们所应该做的,是以居民生活需求为核心、科学技术为辅助而进行规划,而不是本末倒置。很多程序的自动化很容易实现,大数据的收集也非难事,但它们真的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终极标准么?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是否都可以用数字来衡量?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又真的可以量化么?松岛的案例告诉我们,科学技术与居民幸福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
作者: Kaley Overstreet
译者:江成洋